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婚恋情感 > 什么是霍布森选择效应?霍布森选择效应案例 正文

什么是霍布森选择效应?霍布森选择效应案例

时间:2024-09-17 21:11:22 来源:网络整理 编辑:婚恋情感

核心提示

什么是霍布森选择效应?1631年,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向人们承诺:买或是租我的马,只要给一个相同的低价格,可以随意选。其实这是一个圈套。他把马圈只留一个小门,大马、肥马、好马根本就出不去,出去的都

  

什么是什霍森选霍布森选择效应?

1631年,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向人们承诺:买或是布森租我的马,只要给一个相同的选择效低价格,可以随意选。霍布其实这是择效一个圈套。他把马圈只留一个小门,应案大马、什霍森选肥马、布森好马根本就出不去,选择效出去的霍布都是些小马、瘦马、择效懒马。应案霍布森允许人们在马圈里自由选择,什霍森选可是布森大家挑来选去,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效选择,到最后却仍然得到一个最差的结果。

可以看出,这种选择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着有限的选择,无论你如何思考、评估与甄别,最终得到还是一匹劣马。

人们自以为做了选择,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。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,当然不会有创新,所以它是一个陷阱。后来,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讥讽为“霍布森选择”。

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,有很多现象与“霍布森选择效应”相类似。比如,有些公司的管理者口头上说要听取下属的意见,发挥群众的创造性,但在对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决策时,往往是下属们还没有开口,或者虽然提出了意见,但还没来得及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,自己就定调拍板了。

又如,有的管理者在给部属布置工作时,本可以交代完任务就放心地让下属去干了,但他并不放心,总是要求下属应该如何去做。如果发现部属在具体工作中稍有一点自己的想法,没有完全按照他的思路去做,就很不高兴,甚至“不换脑筋就换人”。

霍布森选择效应案例一

小峰想学乐器,父母就给他报了一个吉他兴趣班,让他周末去跟老师学吉他。但是过了几个星期,小峰就开始吵闹不肯去。爸爸说:“不行,怎么可以半途而废呢?至少要弹出一首像样的曲子吧,况且是你自己说要学乐器的。”

“不,我不学吉他了!吉他根本不适合我。”

“好,那你自己选,你是要星期六去学还是星期天去学?”

小峰不吭声。

“已经给你选择权了啊,你是要星期六去还是星期天去?”

小峰哭丧着脸,跑回了自己房间。后来爸爸跟着去上了一节课,才发现问题所在。小峰是“左撇子”,可是老师不知道。在需要用右手做精确动作的时候,由于小峰的右手比较笨拙,所以怎么都做不好。

爸爸跟老师讲了这个问题,老师也恍然大悟,让小峰把吉他反过来试试,果然,小峰顺手多了。爸爸这才意识到自己当时给小峰的伪选择其实是在发脾气,没找到根本原因,一味责怪孩子偷懒,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。后来,小峰弹吉他果然进步得很快。

有时候,真正有必要的选项会被隐藏在表象下面。比如案例中,小峰的选择应该是用什么方式学吉他,而不是学或者不学,更不是星期六学还是星期天学。当爸爸发现“左撇子”应该用另一种方式学吉他的时候,这个真正有必要的选项就被挖掘出来了。

 在心理学上,这种情况叫做霍布森选择效应。指的是表面上给了选择,但实际上没给出选择余地,也就是“假的选择”。这是由管理学家西蒙提出的。但是,选择的优劣总是在对比中产生的,选择只有多样化了以后,最终的决策才会更合理。因此,霍布森选择的本质是没有选择。

最常见的情况是,拥有更多权利的人用这种方式不给别人选择,还营造出一种自由的假象。比如上司对下属,或者父母对孩子,给出两个大同小异的选择,但可能这两个选择都不是孩子想要的,也并不是好的选择。

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自我设限,思想变得封闭。一个善于抉择的人,他的头脑中总有多个备选方案,能够权衡利弊在多个方案中作出选择。孩子如果想变成这样的人,就必须跳出“伪选择”的困境。

霍布森选择效应案例二

巴黎有位商人欠了一位高利贷债主一笔巨款。那个又老又丑的债主,看上了商人青春美丽的女儿,便要求商人用女儿来抵债。商人和女儿听到这个提议都十分恐慌,狡猾伪善的高利贷债主故作仁慈,建议这件事听从上天安排。高利贷债主说,他将在空钱袋里放入一颗黑石子,一颗白石子,然后让商人女儿伸手摸出其一,如果她拿到的是黑石子,她就要成为他的妻子,商人的债务也不用还了;如果她拣中的是白石子,她不但可以回到父亲身边,债务也一笔勾销。但是,假如她拒绝探手一试,她父亲就要入狱。虽然是不情愿,商人的女儿还是答应试一试。当时,他们正在花园中铺满石子的小径上,协议之后,高利贷的债主随即弯腰拾起两颗小石子,放入袋中。

敏锐的少女突然察觉:两颗小石子竟然全是黑的!但她此时一言不发,冷静地伸手探入袋中,漫不经心似的,眼睛看着别处,摸出一颗石子。突然,手一松,石子便顺势滚落路上的石子堆里,分辨不出是那一颗了。“噢!看我笨手笨脚的,”女孩呼道,“不过,没关系,现在只需看看袋子里剩下的这颗石子是什么颜色,就可以知道我刚才选的那一颗是黑是白了。”

到此,我们都知道袋子剩下的石子一定是黑的,恶债主既然不能承认自己的诡诈,也就只好承认她选中的是白石子。对于个人来说,如果陷入“霍布森选择效应”的困境,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。因为任何好与坏、优与劣,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,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,对比选择、判断,才有可能做到合理。

社会心理学家指出:谁如果陷入“霍布森选择效应”的困境,谁就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。

一个人在进行判断、决策的时候,必须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研究、决定与取舍。倘若只有一个方案就无法对比,也就难以辨别其优劣。因此,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,就等于无法判断,等于扼杀创造。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“是”或“非”的话,这能算判断吗?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,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决策,才算得上判断。

因此,一位卓有成效的决策者,其头脑中总是有多种“备选方案”,总是高度重视“多方案选择”,因为他始终认为要有许多种可供采用的衡量。

 那么,如何才能走出霍布森选择陷阱呢?

——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开阔视野,丰富阅历,打开思维空间。

——广交“智友”,定期与智者会晤,借脑生智。

——关注相关产业、同业、同行和竞争对手的变化,关注最好的,问“他们为什么这么好”,关注最差的,问“他们为什么这么差”。